《青花瓷》的亮光之所在

作者:网友 2018-10-02 点击量:

作家乔叶说:“小说一个广袤的世界,比小说更广袤的是世道人心。”①张策的中篇小说《青花瓷》(发表在2013年第6期《十月》,相继被《小说月报》和《中篇小说选刊》选载)正好印证了这句话,共计二十节的文本内涵丰富,人物人心深不见底。当我读到小说倒数第二节时,认为它是在为中国传统伦理唱挽歌。因为聪明、坚韧的继母冯婉如勇敢地担起了持家理家的责任,哪怕是卖血、卖瓷坛子,也要让全家人渡过难关,让他们各自找到生活的归宿。正如她自己所言:“这是我的命。我认命,所以,我努力了。为了你们兄弟,我做了我应该做的。我只要你记住这个。”对生活已全然失去热情的刘大夫在冯婉如的侄子到刘家抄家撒泼时,他竟然发出男子汉的铮言:“不关她(冯婉如)的事,东西是我的,也是我埋的。”就这么一句便可窥见夫妻人伦没有崩坏,冯婉如和刘大夫的担当意识亦蕴含在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刘大夫及冯婉如所维护的还是传统的儒家伦理,即仁、义、理等,可是,他们的下一代,刘大夫的几个子女就不一样了,他们似乎不知道这些,如“刘庆国对父亲(刘大夫)的恨很复杂,他很长时间都不清楚自己恨这个给了他生命至今还在给他吃喝的人是为什么。”以至于冯婉如都说:“我总不明白,你们兄弟为什么都和他不亲近,而他是你们的父亲。”“她(刘庆英)仍然在因为上医学院的事怨恨冯婉如,仇视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种子,时常吐露出一点嫩芽。”

和谐

显然是特殊年代和特殊家庭出身这两大重要背景因素造成了亲情的分裂,加之世道人心的复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确不可相通。于是,我便从人性层面来反思“文革”,是因为“文革”这场浩劫,让刘大夫子女的“人性恶”才得以凸显,子女与父亲及继母之间才呈现出透心的冷漠,从此便认定这是一篇“反思文学”之作。同时,也认定它是在为传统伦理的衰微慨叹。

可是当我将最后一节看完之后,这一结论又被否定,毕竟刘大夫子女还在商讨迁坟的事,如“身患癌症的刘家长子冯建国把弟妹们召集到北京,商量为父亲迁坟的事情。”正如“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鲁迅的《故乡》)。看来,九泉之下的刘大夫可以瞑目了,子女们还是承认了他这个父亲。

此前,改名换姓的大儿子冯建国(原名刘庆国,他为了上大学读军校,摆脱自己家庭出身遂改名)对刘家及刘大夫持不接纳的态度。譬如冯婉如为生活所迫到冯建国就读的那所著名大学去找他想办法,冯建国却冷冷地回答她:“我和刘家没关系了。”后来,想家的冯建国回来了,适逢听说父亲病危,冯婉如问他是否去看看父亲,他却总是说没有时间,还不让冯婉如告诉两个弟弟。他说:“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了,父亲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幼年的一种记忆,和他们的现在无关了。‘我知道我们应该孝敬,可是……父慈子孝,父亲……’他没再往下说。”小说如果到此结束,我们会对冯建国失望,对人性也会失望。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对“人”的关怀是文学的全部价值所在。毕飞宇说,对一个作家来说,人道情怀比想象力还重要。小说末尾笔锋突转,让人性的亮光闪耀绽放——改名换姓的冯建国还在想着父亲,和谐主题也不动声色地彰显出来。由此看来,张策详细地描绘了情感流变过程,让人性的亮光忽明忽暗,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具体表现为让父子情感由相互对立、相互隔阂到相互谅解、相互融通。小说基调以冷漠为主,开篇伊始就是如此,如冯婉如进刘家大院的那一刻起,继子继女的眼里蓄满仇视。再如“她(冯婉如)没有再质问继子们对老父亲疏远的原因。没什么可问的。刘大夫的离去,让他们之间没什么好说的了。继母与继子之间的隔膜,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隔膜,孩子们与这个深宅大院的隔膜,虽然都在时代的变迁中如同一把被磨钝了的刀,但刀毕竟是刀,它的冷峻留下的疤痕,平复了,却仍会在阴天下雨时用隐隐的疼痛折磨着每一个人的情感。”但文本结束之时,基调则趋暖,布满亮色,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如同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为“别人设想”,“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倒数第三节早已埋下“和谐”的伏笔。刘大夫说:“庆英,我肯定是不行了,而且,我一定是会死在这山沟里的。我不放心的,就是你。你的哥哥弟弟们,不理睬我,我不往心里去,因为我也对不起他们。而你,在你这个没人要的老父亲最没有办法的时候,陪了我最后的日子。我谢谢你了。所以,你要听我最后告诉你的话,安明有毛病,可他是唯一能陪你到底的人。人啊,这一辈子,是要有人陪的。再刚强,再豪横的人,也一样……”父亲刘大夫对女儿刘庆英说的这番话,是劝女儿珍惜与丈夫之间的姻缘,不要对自己的丈夫要求太高。接下来,刘庆英扬言继母冯婉如从来就没有爱过父亲,父亲则说“‘可她为了你们付出了很多。’刘大夫郑重起来,‘这个家如果没有她,我一个人带不大你们的。你要记住这点,永远记住。’”仔细品味,刘大夫两段话语旨在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刘庆英的家庭虽呈破败相,但是煞费苦心的继母冯婉如的疼爱则助长了她的娇气,使她受不得丁点委屈。她对继母心生怨恨也属正常。那么,刘大夫对刘庆英的教导及告诫则是告诉女儿怎样做人,要她学会容忍与包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友爱、关心,而不是渲染仇恨、敌意,更不是沿袭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文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时代主题的转换要求文艺面对生活调整自身的姿态。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文艺的斗争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型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②“笔墨当随时代。”《青花瓷》的故事讲述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张策以温暖的目光注视着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田变得柔和起来,如“许多年之后,刘庆英终于在某个场合承认了继母的决定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张策对传统的“共犯结构”进行了颠覆,称得上比较别致的写作。

活着

“小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昆德拉曾认为小说的精神之一是复杂性,强调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是的,《青花瓷》在坚守平和从容的伦理叙事,彰显和谐主题之外,还礼赞了伟大的人性,述说人生的不易。

  1. 《活着》读后感1000字
  2. 简爱读后感600字
  3. 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4. 《正能量》读后感10篇
  5. 街道办事处《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1.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2.大部分为网友上传如果有侵权的文章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投稿/投诉:runsly@qq.co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猜你喜欢
  • 《活着》读后感1000字

    《活着》读后感1000字

  • 简爱读后感600字

    简爱读后感600字

  • 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 《正能量》读后感10篇

    《正能量》读后感10篇

  • 街道办事处《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

    街道办事处《培养选拔干部必须突出政治